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,思想深度却远高于常人?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栩先生 Author 栩先生
快到中秋节和国庆节了,还记得之前的《24岁毛泽东:我放长假,主要干这三件事》么?1917年的夏天,24岁的毛泽东过长假,主要就干了三件事:行万里路,读万卷书,交万千友。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在长假里一般也主要干三件事:睡饱了吃,吃饱了玩,玩累了睡。这就是差距。
作者:李栩然,来源:栩先生(ID:superMr_xu),经授权发布
1936年,历经千难万险,一个美国记者终于到达了陕北。
这里的一切对他而言,都是既陌生而又新奇的。
这个记者的名字叫斯诺,他在这里,广泛地参与和观察着红军们的生活,并将所见所闻最终写成了一本很有名的书《西行漫记》(原名:红星照耀中国)。
在这本书里,他写道:“革命运动要求它的领袖能够比旁人早一点看到将来要发生的事情。”
在这方面毛泽东很成功,所以他的追随者对他的判断力产生了极大的信心。
基于此,他对毛泽东作出了“窑洞里的预言家”的著名评价。
约翰·S·谢伟思,是抗战时期美军驻延安的观察组成员。
在与毛泽东等人经历了3个多月的深入接触后,他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:“为什么毛主席能够成功地战胜他的众多对手,而成为公认的领袖?”
最后,他的结论是:目光远大。
毛泽东之所以与众不同,就在于他的思考总是很超前,更重要的是,他想的往往总是对的。
翻阅《毛泽东传》,你会发现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,在长征之前,有两个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——“反对”“不同意”,而前面往往还跟着三个字“毛泽东”。
那时的他经常一开会就开群嘲:“你们说的都不对,下面听我说blabla……”
瞿秋白曾经评价说:”我党有独立意见的要算泽东。”
其实,革命时期,大家的想法都很简单:你说得对,我们就跟你走。
而毛泽东,就总能在面对很多重大关头的时候,通过自己的思考,为大家指出正确的路,或者在跟着其他人走错了路,受到挫折时,回头发现还是毛泽东说的对。
福原亨一说:“毛主席是理论上的领袖,每当中国革命面临关键时刻,他就发表重要文章,给革命确定方向。”
这是很可怕的,要知道当年毛泽东思考的问题可不是什么“明天股票是涨还是跌”“这期双色球篮球号码是单数还是双数”之类的事儿,说对了也就说对了,说错了也无所谓。
他所思考的都是红军往哪里走、中国将何去何从之类事关党和国家生死的终极命题。
在这种情况下,他总能思考出对的道路和策略,作出精准的判断,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能力。
更重要的,他是如何拥有这种思考能力的?
20多岁,对大部分人而言还没有真正经历什么生活的磨难,还在享受大学闲暇的时光,偶尔迷茫、忧愁一把。
如果多去看看青年时期毛泽东的传记,你会发现彼时彼刻的他,其实和现在的年轻人并无两样,充满理想,却又十分迷茫。
1912年,快20岁的毛泽东还在读中学,他做了一个后来很多成功人士在读书时都会做的决定:退学。
但从湖南省立第一中学退学后,毛泽东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,他在好几所学校报了名,这些学校五花八门,有商校、警察学校,甚至还有一所学习造肥皂的学校。
那时候的他,别说思考出中国人类该何去何从的大命题了,甚至连自己今后要做什么都没想明白。
只不过,和现在很多人迷茫时就靠着电影、游戏、旅游打发时间不一样,那时候的毛泽东虽然并不知道自己今后干什么,但却清楚地知道自己现在应该干什么。
退学后的毛泽东寄居在湘乡会馆,每天都去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,他为自己制订了一个严格的自修计划,早上图书馆一开门就进去,中午只是买两块米糕充饥,算作午餐,直到图书馆关门才出来。
读的最多的书有两类,一类是中国的历史书,还有一类是西方的哲学伦理学。
你如果也看过这两类书,就会知道,这两种书恰好是最容易激发人去思考的东西。
特别是历史,那一个个看似陈旧的历史事件、人物传记后面,其实是历史上曾经活过的最顶尖人群的经历、斗争和策略,透过历史,我们完全可以去推测他们在不同境遇前的所思所想。
中国的历史,本就是英雄史、精英史。
那么,毛泽东读历史又读到了什么程度?
我在29岁的时候,才第一次听说了《御批历代通鉴辑览》这本历史书。
这本书上起伏羲氏,下至明亡,共一百一十六卷,几乎是中国古代史籍中记事时间最长的一部编年通史,被称为万世君臣的政治教科书,而毛泽东在19岁的时候就通读完了整套书,而且看得爱不释手。
中国的《二十四史》,很多人可能连一本都没有完整读过,毛泽东不仅全部读完,还做了非常详细的批注。
后来,毛泽东考进了湖南一师。
在毛泽东的一生中,湖南一师是个重要的阶段,这五年半的读书和求学生涯,是青年毛泽东人生的精进岁月。
这段岁月中,他广泛涉猎,反复精读大量书籍。
1916年的春节,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一封信曾经提到了应该读的77种书,很可惜,我并没有查到这77种书的书单。
文献出版社曾经出版过一套《毛泽东读书集成》,一共有259卷,收录了一千多种书籍,光是看看目录,很多人就已经崩溃了,但其中很多书毛泽东都是反复精读,有些线装本的书甚至连线都翻断了。
他爱读自己佩服之人的书。
毛泽东曾说:“愚于近人,独服曾文正。”
曾文正就是曾国藩,毛泽东当年读《曾国藩家书》到废寝忘食,至今在韶山的毛泽东纪念馆里还珍藏有一套木刻本《家书》,每卷扉页上都有毛泽东手书的“咏芝珍藏”笔迹。咏之者,润之也。
曾国藩曾经写过一个《爱民歌》,第一条是“扎营不贪懒,莫走人家取门板”,后来毛泽东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,第一条也是上门板。
他看书是为了解决根本问题。
在毛泽东青年时代,鸳鸯蝴蝶派的小说也非常流行,这些书的内容和写法类似于《民国小时代》《XX传》……但无论多么流行,在毛泽东的书单里从来也没有出现过。
他在写给老师的信里说:“欲动天下者,当动天下之心。”
他读历史、读哲学、读文学、读报纸,不只是出于消遣或者兴趣,而是为了参透这个世界的本原。
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贫富,是怎样形成了分化?
面对这所有的丑陋、苦难与痛苦,如何才能改造这个社会?沧海横流,江河日下,谁才能挽狂澜于既倒,扶大厦之将倾?
在看了无数的书,思考了良久之后,23岁的毛泽东在日记本上珍而重之地写下了一段话:
“与天奋斗,其乐无穷。与地奋斗,其乐无穷。与人奋斗,其乐无穷。”
这段话后来被有意无意地篡改掉了一个字,一字易、而语义全变。
除了大量的阅读历史与哲学类思辨性非常强的书,毛泽东还有一个更大的爱好:搞调查。
我在读大学的时候,曾经花了一整晚的时间,看完了毛泽东写过的一本书,名叫《寻乌调查》,这本书一共5章39节,8万字。
没别的内容,全部都是他在寻乌县做的一次调查,细节详实到让人震撼,油、盐、酱、醋、茶之类的每样都单独列条,种类、价格、什么店铺、什么价格全都细致标注,甚至连县里的妓院有多少家、名妓都有哪些、嫖妓的都是些什么人都写到了。
用现在流行的话说,他的这8万字,没有一句废话,全是干货。
除此外,他还搞过长岗调查、兴国调查、才溪乡调查等等,每一个调查的背后,都是数十天的实地查看,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的访谈交流,以及无数个夜晚的细致梳理、思考、总结成篇。
值得一提的是,毛泽东搞调查并不是他当上红军领导后才有的工作习惯,早在1917年,24岁的他就利用暑假的时间和另外一个同学,不带一文钱,徒步走遍湖南的长沙、宁乡、安化、益阳、沅江5县,行程900多里,进行了历时一个多月的农村调查。
这才叫行万里路,读万卷书。
毛泽东读历史、哲学,掌握的是思维工具,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的体系,而搞的那些调查,就是为这些思维的运用打下基础。
换句话说,毛泽东就像是通过看教参(历史、哲学)掌握了解题的方法,然后进行大量刷题(调研),既帮助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,也是在不断验证、修正解题的方法。
学校里,我们管这样练出来的人叫学霸,而现实里,我们管这样练出来的人叫“思想家”。
毛泽东后来提出的无数论断,做出的决策,都建立在他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和现实情况精确调查的基础上。
比如我们现在所熟知的“枪杆子里出政权”“农村包围城市”“人民战争——持久战”等等。
而所有的这一切,正是“毛泽东思想”深度的基础和源泉。
不要以为看看书、做做调查,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简单。
毛泽东当年最大的对手蒋介石,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,为了讨苏联欢心,说自己读《资本论》读到废寝忘食,在国民党内也是经常摆出高深莫测的神秘样子。
但真正意义上,蒋介石很可能就是见苏联代表前,临阵磨枪,把《资本论》花了一晚上翻了一遍。
蒋介石真正擅长的还是封建时代那一套权谋之术,在毛泽东呕心沥血地思考红军、民族和整个国家未来的时候,蒋介石忙着思考怎么样才能管御下属,怎么样才能收服其他军阀,怎么样才能控制民众。
一旦遇到问题或者失势下野,蒋介石就喜欢求神拜佛,躲在乡野,大耍权谋手段,谋求逆袭。
而毛泽东,即使是在1932年被架空,几乎失去了一切权力,人身自由都被限制的困境之中,依然一刻不停息地思考中国革命的未来,看了很多书,后来写成的 《矛盾论》《实践论》, 就是在这两年读马列著作中形成的。
这两篇文章也成了指导中国革命最光辉的思想著作。
这已经不是人格上的差距,而是思想格局、思想境界上的差距了。
1938年,毛泽东在延安低矮破旧的窑洞里,通宵达旦地写出了巨作《论持久战》,这篇闪耀着思想光芒的文章一经发表,就在国内引起巨大轰动。
对日本而言更像是毛泽东提前把自己要走的棋路公告天下。
摆开棋谱跟你下,你就是下不赢。
而蒋介石在看到这篇文章后大惊失色,深感自己被毛泽东压了一头,命令手下的“大笔杆子”陈布雷赶紧炮制一篇文章来打擂台。
结果陈布雷集合国民党精英写出的文章蒋介石却不甚满意,质问陈布雷:为什么写不出毛泽东的水平来。
陈布雷倔劲儿上来,一甩袖子留下了一句经典的话:“因为人家毛泽东的文章都是自己写的。”
对比之下,才更能理解当年有人不屑地评价蒋介石的另一句话:“蒋介石,治世之省长,乱世之省长。”
1949年,蒋介石数百万大军溃败,狼狈逃到台湾,居然还真就应了这句评价,当了台湾省省长。
写下这篇文章,其实是为了澄清一个误区,到底什么才叫做有思想,什么才叫思想有深度?
所谓的思想深度,不是你会讲几句似懂非懂、看似很有内涵的“金句”,不是动不动就“看透人生”,更不是年纪轻轻就学会了世故和圆滑。
而是,你思考的东西是每一个人都困惑的东西,你要思考的目的是如何为所有人的痛苦找到一条出路,更重要的是,你通过自己的思考,找到了这条路,并且一无所惧地带头走上了这条路。
这是一条艰辛的路,需要大量的阅读、实践和痛苦的思考,更需要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坚韧。
我们分析这条思考之路,其实就是在为了给更多陷入迷茫、找不到目标的人以启发,希望大家都能通过阅读、实践与思考,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路。
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
作者简介:李栩然,用心打磨每一篇高质量原创,知乎粉丝超过13万,出版有作品《所有的奋斗都是一种不甘平凡》,善于从独特的角度,深度思考时代大潮下的个人成长……被粉丝亲切称为“学长”,公众号:栩先生(ID:superMr_xu)
商务合作微信:fushusz(备注品牌),微博@富书创始人
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,和2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
富书(微信号:kolfrc)
爸妈精读(微信号:bmnfrc)
我属猫(ID:woshimiaoji)
香克斯(微信号:fushuxk)
☝长按上图,左右滑动查看更多
👇点击阅读原文,让你躺赢寒湿痛楚